Return to site

為什麼相比行動,我們更傾向維持現狀?

· 十點新文,stories,books,reading,motivation
Photo Credit: Unsplash

你曾經因為做了某些事而後悔嗎 ? 比如小時候,後悔向某心儀的女生表白而吃了檸檬、因為選擇了某一科目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這個科目,為此感到後悔不已、後悔選擇了A工作而非B工作 。
另一方面,你有沒有後悔沒有做某些事呢? 後悔沒有向當年心儀的女生表白而錯失機會、沒有反對家人的意見而去選擇自己想追求的目標以致在長大後後悔。

事實上,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活在以上兩個情境上。無論是做了又好或者沒有做都好,我們都會因為不滿當下的結果而感到後悔。

同樣都是因為做了錯誤的選擇而產生不好的結果,但是,你有沒有察覺我們對於做了某些行動的感覺而產生的後悔感會較維持現狀差呢? 舉例說:你持有一隻股票叫1234,現在有兩個行動可以做: 繼續持有(行為1)或把1234 賣掉並購買另一隻叫5678的股票(行為2)。 假設以上兩個行徑都會令我們在一個月後損失相同的金錢。 但是,我們對於行為2所產生的後悔感會比行為1大。因為這個模式的出現,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行動的機會成本在心理上會比維持現狀大。

由於有這個情況的出現,我們會較不想去進行某些行為: 比如,辭工去環遊世界或辭工去創業,因為我們認為它們的風險實在太大了。 因此,當我們看到一些人辭工去環遊世界後,我們會十分欣賞對方,因為某程度上對方做了我們心中想做的事。

為什麼同樣是選擇,做了某個行為而為我們帶來的落差會比我們維持現狀或沒有作任何選擇大呢? 書本:行為的藝術曾經分享過這一個行為:作者舉的例子跟我在上面用的例子相近。
我不記得詳細的解釋,但我認為最好的解釋可能是我們想找一些理由去逃避或離開。 試想一下: 因作出行動而做了某些事,該事為你帶來了某些不好的後果後,你便需要為自己所作的一切後悔。
相反,你任由事情自己發展,不作任何改變,問題出現後,你便可以把事情推塘在其他人或事情本身上。 比較下,你對於做了某事而產生的自責感將比沒有做某事大。

事實上,今天的你做了某事比如放棄現有的工作而放更多時間在孩子或家人身上,在兩到三年內,你可能會因為收入的減少以及去旅行次數或豪華程度的下降而感到後悔不已。
但是,把時間拉長到十年或拉長到自己80歲,用一個80歲的望遠鏡去望回今天的自己,你會發覺今天的任何決定其實並沒有對你產生任何的問題,你會覺得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十分良好而且慶幸自己做出了這個選擇。 相反,你只會後悔自己沒有選擇陪家人或小孩子以致錯失了小朋友的成長時光。
為什麼呢? 因為在你80歲時,沒有時間的你,一切都不重要了,錢對你來說相對沒有那麼重要了,重要的可能是你的一切回憶以及陪在你身邊的家人。

80歲的你,將會更後悔20歲的你沒有聽從自己的內心去選擇修讀文科而聽從家人的意見修讀理科。 80歲的自己只會對自己沒有做某事而後悔而非做了某些事而後悔。

如果你問我,我認為人應該跟隨自己想做的事去做,我認為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讓自己更開心。生命是自己的,我們有權為自己所作的一切後悔。 錯誤選擇所產生的後果(犯法除外)事實上沒有我們想像般大,我們一定有足夠的時間的修補。我明白,走錯路後重回起點可能會令自己相對身邊的同學或同事走得慢,但是,這又如何呢? 為什麼要和其他人比較呢? 贏了又不會為你帶來什麼。

打這一篇文時,我腦海不斷浮現出:算吧Isaac,不要打了,你的這篇文寫得很差,還是放棄十點新文好了,由任這個區域自由發展更好。

我對自己說,20天後,沒有繼續十點新文為我帶來的後悔感將會比繼續努力下去大。 因此,打著打著,文章來到這個位了。 這篇文,希望給我自己一個提醒,叫自己要繼續跟隨自己的想法去做!

文: IsaacW

#進入看全文 #好文分享 #十點新文分享 #晚間新文 #留言看全文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